第3章 回光之法(2/2)
佛道二祖,教人看鼻尖者,非谓着念于鼻端也,亦非谓眼观鼻端,念又注中黄也。
眼之所至,心亦至焉,何能一上而一下也?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?此皆误指而为月。
毕竟如何?曰鼻端二字最妙,只是借鼻以为眼之准耳,初不在鼻上。盖以大开眼,则视远,而不见鼻矣;太闭眼则眼合,亦不见鼻矣。大开失之外走,易于散乱;太闭失之内驰,易于昏沉。惟垂帘得中,恰好望见鼻端,故取以为准。只是垂帘恰好,任彼光自然透人,不劳你注射与不注射。
看鼻端,只于最初入静处举眼一视,定个准则,便放下。如泥水匠人用线一般,彼自起手一挂,便依了做上去,不只管把线看也。
止观是佛法,原不秘的!
以两目谛观鼻端,正身安坐,系心缘中。道言中黄,佛言缘中,其实一也。不必言头中,但于两目中间齐平处系念便了。
光是活泼泼的东西,系念于两目中间,光自然透入,不必着意于中宫也。此数语已括尽要旨。其余入静出静前后,以《小止观》书印证可也。
缘中二字极妙。中无不在,遍大千皆在里许。聊指造化之机,缘此入门耳。缘者,缘此为端倪,非有定著也。此二字之义,活甚妙甚。
止观二字,原离不得,即定慧也。以后凡念起时,不要仍旧兀坐,当究此念在何处,从何起,从何灭。反复推究,了不可得,即见此念起处也,不要又讨过起处。“觅心了不可得,吾与汝安心竟”。此是正观。反此者,名为邪观。如是不可得已,即仍旧绵绵去,止而继之以观,观而之以止,是定慧双修,此为回光。
祖师秘语曰:初下功之时,处于静室,坐则身如槁木,心似寒灰,以两目垂帘内顾,澄心涤虑,绝欲保精。每日跏跌大坐,含眼光,凝耳韵,缄舌气,即舌舐上腭,调鼻息,意止玄关。苟不先调患,则恐有闭塞喘急之患。方合眼时,当齐瞩鼻梁间一所。其所去眼光相交处略下无半寸许,即鼻梁直上按之有小骨处,此乃起初收拾念头耳。调息,身心安和,眼光须寂然长照,毋使昏散。眼不外视,垂帘内照,照在此处。口不谈笑,闭兑内息,息在此处。鼻不闻香,闻在此处。耳不外听,听在此处。一心内守,守在此处。意不外驰,真念自住。念住则精住,精住则气住,气住则神住。神即念,念即心,心即火,火即药,于此观照内景,氤氲辟阖,其妙无穷。然非调息工夫,未有能深造化其妙者也。
倘学者起初,若不系念于两目中间,闭目时不俟心气适和,直观炁窍,则恐因气息喘急而生他患。盖缘身心未忘,气浮息燥,强制之故耳。
故若只系念于两目,不凝神于缘中,则为升堂未入于室,必至神火不生而气冷,真种难以发现。
故祖师复恐人用功时,只知意住鼻窍,而不知系念于炁窍,乃以泥水匠人用线之法喻之。盖泥水匠人用线,不过看其物之歪正,以线而定准则,定准之后,方可下手。在物上动作,并非在线上作用也。明矣。以此则知,系念于两目中间,正如匠人用线之义也。祖师反复指示者,恐人不明其义也。夫既晓以下手之法,又患学者工夫间断,故又曰:“百日专功光才真,方为神火。”工夫行之既纯,则百日后,光中一点真阳,自然发现也。学者宜悉心审查焉。